《小象传》共有三百八十六条。与《大象传》在解释方法上并不相同。《大象传》主要采用取象法,而《小象传》则主要采用爻位法和取义法,以解释爻象。如《小象传》对乾卦六爻的解释,从下爻到上爻依次为:“阳在下也”、“德施普也”、“反复道也”、“进无咎也”、“大人造也”、“盈不可久也”,对用九爻的解释为:“天德不可为首也。”其中“阳在下也”,是从爻位上解说,初九爻居最下位,故谓“潜龙勿用”;其他则从义理入手进行解释。
对六爻之位,《小象传》总体看法是:初爻为始、下、卑、穷,三、四爻为犹豫、疑惑、反复,二、五爻居中,得中,中道,上爻为终、上、亢、盈。与《彖传》一样,《小象传》亦用中、正、应、乘、承等术语进行解释,只是《彖传》用以解释卦辞,《小象传》用以解释爻辞。
⑶、《文言》则专门对乾、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。 卦
⑷、《系辞》与《彖》、《象》不同,它不是对《易经》的卦辞、爻辞的逐项注释,而是对《易经》的整体评说。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《易》的产生、原理、意义、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,全面、系统的说明。它阐发了许多从《易经》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,是《易经》的哲学纲领。其内容博大精深,是学《易》的必读之篇。又称《系辞》,分为上、下篇。是对《易经》的通论。不仅总论占筮大义,而且诠释卦爻辞的观念,阐发《易经》的基本原理。将《易经》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为哲学著作,是《易传》哲理思想的代表。
⑸、《说卦》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,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。
⑹、《杂卦》则是将六十四卦,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,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。
⑺、《序卦》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。